4月14日,舟山市青少年网络文明课堂在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学校正式启动,首批来自舟山一小北校区的五年级学生通过沉浸式课程学习网络文明知识。该课堂由市网络舆情与安全应急中心与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学校联合打造,旨在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培育新时代网络文明践行者。
一是沉浸式课堂破解网络迷局。“同学们知道我国网民有多少吗?”“遭遇网络暴力应该怎么办?”在首期课堂上,授课教师通过视频展播、案例剖析、互动问答等形式,系统讲解互联网发展简史、违法信息鉴别技巧及举报途径、网络谣言识别方法等内容。当展示“AI换脸”新型诈骗案例时,学生们争相举手分享防诈妙招。“原来朋友圈转发未经核实的消息也可能违法”,参与课堂的李同学在笔记中写道。
二是郑重承诺解锁安全上网。课程特别设置《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研读环节。这部自2024年1月实施的新法规,首次以专门立法形式构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体系。通过情景模拟,学生们深入理解“网络欺凌防治”“个人信息保护”等条款的现实意义。在“我的网络文明宣言”签名环节,孩子们郑重签下“不传谣、不网暴、善用AI”等承诺,稚嫩的笔迹折射出守护网络清朗的决心。
三是培养青少年网络责任感。“青少年既是网络原住民,也是净化网络生态的生力军。”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课程设计直击“网络沉迷”“信息甄别”等痛点,通过“理论+实践”培养青少年的网络责任感。据透露,该项目将覆盖全市五年级段学生,并创新“1+N”传播模式——每名学生带动家庭成员签订《家庭网络文明公约》,把课堂延伸到千家万户。(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