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立足服务链,深化职教体系建设。推进高新区职业技术学校建设,开展新一轮中职(技工)学校布局调整和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新增食品安全与检测技术专业、油气储运五年制专业,长学制人才培养规模达60%以上,其中市内中高职一体化专业招生规模占五年制招生规模的70%以上。强化文化基础和职业技能教学,“面向人人”比赛成绩列全省第三。推进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完成成人初高中学历提升378人、大专及以上学历提升1146人,开展32学时及以上职业教育培训5173人次。
二是对接产业链,推动高校特色发展。对接我市九大产业链,把握新兴产业发展方向,不断优化高校学科(专业),今年以来在舟高校撤销了食品贮运与营销专业,新申报了海洋信息工程、定制旅行与服务管理、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3个专业,调整了护理、健康管理、船舶电子电气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4个专业方向;高职院校完成专业发展三年规划,3个专业(群)获批省“双高”立项,国际海运学院入选建设院校,绿色石化产业学院获评省级县域产业学院。
三是创新人才链,推进产教协同育人。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成功举办第七届全国海洋技术大会。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实施“百千服务行动”2.0版,深化“专业建在产业链上、课堂搬到工厂车间、科研做在生产线上”,多举措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建设。舟山工匠学院经验做法在《浙江教育报》报道。扎实推进校地人才互聘共享,试点实施“产业教授”“科技副总”机制,协助高校选聘7位市级产业教授,4位省级产业教授。实施“双师互聘”“项目共研”模式,有效提升订单班人才的培养质量,目前职业院校订单班人数达到92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