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至12日,2025“五育融合”视野下国家课程校本化建设与实践研讨会暨舟山市特色课程成果展示活动在我市举行。本次活动由舟山市教育局、校长智库联合主办,嵊泗县教育局承办,全市教育系统150余名教育管理者、教研专家及一线教师参加,通过主旨报告、案例分享、成果展示、互动点评等多元形式,共绘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蓝图。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浙江省教育学会会长韩平,舟山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陈海波,舟山市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王舟勇,校长智库教育研究院院长谢文辉出席开幕式。
一是教育名家把脉、共话课程改革方向。开幕式上,舟山市教育局副局长王舟勇强调,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是落实“五育融合”的关键路径,需立足"海韵育人"特色构建课程体系。校长智库研究院院长谢文辉指出,教育深改已进入“校本化攻坚期”,需以特色课程为载体实现育人模式转型。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韩平在《教育强国背景下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策略和路径》主旨报告中,提出“三维突破”理论:在育人价值层面重构"全人培养"目标体系,在发展路径上打造"数字+生态"双轮驱动模式,在实施策略中构建"五育融通"课程生态系统。杭州、温州两地教育专家分别从"校本化实施方法论""未来学校治理模型"角度,为课程改革提供理论支撑。
二是跨区域经验碰撞、特色课程百花齐放。在校本课程建设案例分享环节,上海黄浦实验小学王平校长展示了“都市文化课程链”开发经验,通过“外滩建筑研学”“弄堂非遗传承”等项目实现跨学科融合。舟山二小北校区朱丽英副校长重点阐释“海韵课程”体系:依托海洋文化资源,开发出“潮汐发电探究”“贝雕艺术工坊”等五大领域32门校本课程,形成“基础课程海洋化,拓展课程项目化”的特色模式。活动现场特别设置的互动点评环节掀起高潮。韩平会长高度评价舟山课程建设成果,认为嵊泗县“海洋美育”品牌构建了“问题导向-方法创新-成果辐射”的完整闭环。“这些以‘海贝计划’为代表的实践成果,在课程模型设计、项目学习实施等方面具有全国推广价值。”他建议进一步深化“海陆联动”课程开发,建立动态评价机制,让海洋教育从“区域名片”升级为“育人范式”。
三是学生成果惊艳、美育实践落地生花。在舟山市特色课程学生成果展区,来自12所中小学的200余件作品构筑起生动的育人图景。嵊泗县海洋美育展台上,“潮间带生态图谱”立体书通过AR技术再现海洋生态,小讲解员现场演示“渔民画数字创作”过程;普陀区学生带来的“船模智能巡航系统”,将传统造船技艺与编程教育巧妙融合。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沙雕叙事长廊”,学生们以白沙为媒,用《郑和下西洋》《东海渔歌》等主题作品讲述海洋文明故事。“每件作品都是课程改革的缩影。”嵊泗县教育科学研究室主任介绍,该县构建的"1+3+N"海洋美育体系,通过必修课夯实美育基础,依托社团课、项目课、实践课三级拓展,开发出“海礁写生”“渔网编织艺术”等特色课程,配套研发的《海洋美育项目学习指南》已在全国23所学校推广应用。
四是构筑育人新生态、辐射改革新经验。本次研讨会通过理论建构、实践展示、智慧碰撞的多维对话,生动诠释了“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路径。与会专家指出,舟山教育人将海洋基因注入课程改革,创造了“海韵德育”“踏浪体育”“探海智育”“弄潮美育”“扬帆劳育”五大特色育人模块,为破解课程同质化难题提供了鲜活样本。正如韩平会长在闭幕总结中强调:“课程变革是教育深改的核心战场。舟山经验证明,当国家课程与地域文化产生化学反应,就能绽放出独特的育人魅力。”
课程是学校育人的载体和学生成长的阶梯,课程变革是教育变革的主要方向之一。本次研讨会深入探讨了"五育融合"视野下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创新路径,为推进区域特色课程建设提供了新示范样、注入了新动能、汇聚了新智慧,相信这些创新实践成果也必将在更广范围内开花结果。(嵊泗县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