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涵育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是新课程背景下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为进一步丰富学科教学实践研究,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教育科研水平,近日,舟山中学举办了第七届“学术节”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紧扣“聚焦思维,共研提质”的主题,以学科为单位,以各教研组、各名师工作室、乐亚成青年团为参与主体,以“主题论坛、活力课堂”为主要载体,由学术委结合学科教学实际进行统筹安排。本次活动共开展交流示范课12节,同课异构19节,学术讲座16场。
语文组特级教师邹碧艳老师带来讲座《基于思维的《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层级设计》。邹特从教书与育人、教材于高考两个方面坚定了工作室成员教好《乡土中国》的决心。明确教什么和怎么教,归根到底要考虑整本书阅读的任务目标。第一层是梳理理解,第二层是迁移运用,第三层是思辨创新。由此,邹特对《乡土中国》教学做出策略调整:第一,确定《乡土中国》的教学内容。第二,明确《乡土中国》教学阅读层级。第三,积累和创设来自生活、社会、文学、艺术作品中的情境。第四,充分利用好第四单元,融通“相互关联”的学习经验。第五,大力推荐与《乡土中国》配套的书目。邹特循循善诱,讲座深入浅出,使我们每个人都受益匪浅。
本次数学活动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开展了《诱人的优惠券》的同课异构教学。潘嘉浩老师以即将到来的“双十一购物”为背景,创设情境场,精心设计问题链展开课堂教学。潘老师展示的是该课题的第一课时,他首先通过双十一的优惠品类,引出课题,在模型假设的基础上,提出层层递进的问题链启发学生深度思考。整节课中, 潘老师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经历数学建模活动的全过程,感悟数学的应用价值。
英语组王嘉琪老师针对选择性必修一第四单元阅读文本,为观摩教师带来了学生自主阅读式教学模式,聚焦思维层次的培养,引导学生共同提出并解决展示型问题、参阅型问题和评估型问题。王老师从自主阅读的现实困境切入,针对交互活动中思维活动的各个层次展开详细阐述。她提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和推理文章背后的价值观和作者的态度,欣赏文章的文体特征和修辞手法,探讨它们与主题的关联,批判性地评价作者的观点,以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生物组王梦迪老师带来了一堂题为《染色体畸变与唐氏综合征》的高三复习课。王老师以一对多次流产后又怀了唐氏综合征胎儿的夫妻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用生物变异的相关知识诊断胎儿患病的原因,分析这对夫妻多次流产的原因,最后为这对夫妻通过设计试管婴儿得到健康孩子提出合理建议。整堂课由导入情境贯穿,任务层层递进,且设置多个悬念高潮迭起,将思维课堂的理念融入在每一个细节中。
每堂课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让参与的老师都受益匪浅,收获颇多。教与研并肩、学与思同行。此次研讨活动的专家讲座和同课异构,立足于对新课标、新教材的探索,挖掘课堂教学的新形式、新路径。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观摩学习、交流、领悟、提高的平台,在未来教学的探索道路上,老师们将继续不遗余力地开拓创新教学思路、方法。(舟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