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1.1 规模和结构。全市共有中职(技工)学校4所,其中市本级3所:舟山职业技术学校(舟山技师学院)、舟山航海学校、舟山旅游商贸学校。县区1所:岱山县职业技术学校。另有1个其他机构:舟山建设技术学校(住建局举办)。全市中职(技工)学校高一至高三在校生规模为6627人。2020年,全市普通高中招生人数为3933人,中职招生人数为3063人,中职学校招生占高中段招生比例为43.8%,比2019年的39.42%上升4.38个百分点,进步较明显。
1.2 设施设备。全市中职学校教学仪器总值为1.2亿,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为18111元,其中2020年共新增设施设备500万元。实习实训工位数近5500个,生均实训实习工位数0.83个,较上一年度略增。纸质图书265784册,较上一年增加9757册,目前生均纸质图书40册。
1.3 教师队伍。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全日制高一至高三在校生6627人,专任教师605人,生师比达到10.9:1,优于上一年的11.8:1。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326人,双师型教师282人,占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比例达到86.5%,优于2019年的86%。兼职教师125人,占专任教师比例达到20.7%,28.3%,较上一年度降7.6个百分点。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603人,比例达到99.7%,97.3%,较上一年度上升2.4个百分点;硕士以上学历74人,比例达到12.2%,优于上一年的10.5%;副高级及以上职称教师197人,比例达到32.6%,33.8%,比上一年下降1.2个百分点。
二、学生发展
2.1 学生素质。各校注重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德育课程、师资齐备,启动《中职学校法治教育案例读本》修订再版工作,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引领学生。配合落实好中职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强化教学常规管理,对学生的政治态度、思想品德作出全面鉴定,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良好;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每学年进行文化课抽测;有序开展技能训练,要求所有学生达到一定的技能水平,并通过测试。全市2020届中职毕业生中级工以上获证率达到96.3%;重视体育工作,开齐开足体育课,加强学生体质监控,2020年体测学生4792人,达标学生4638人,合格率达96.8%,与上一年基本持平;规范学籍管理,注重学业水平监控,学生毕业率达94.1%,较上一年略有下降。
2.2 就业质量。全市中职毕业生2261人,初次就业率达99.8%,对口就业率达85.9%,初次就业月收入平均为2565元,此系列数据与上一年基本持平。因疫情影响,市教育局及时调整策略,指导各中职学校做好毕业生“线上”就业工作,鼓励“云招聘”,减少密切接触,确保毕业生就业稳定有序。
2.3升学情况。今年全市升入各类高一级学校的毕业生有1414人,占就业学生数的63.9%,该比例比上一年上升7.2个百分点。升入高一级学校中,对口单独单招升学人数为66人,占升学人数的4.7%;五年一贯制升学人数为431人,占30.5%;三二分段制升学人数为668人,占47.2%;通过普通高考录取升学人数为33人,占2.3%;其他方式升学人数为216人,占15.3%。
三、质量保障措施
3.1 专业布局。我市对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进行全市统筹,将全市中职教育十三大类专业整合为船舶修造、航运驾轮、机电制造、文化旅游、港口物流、石油化工六大类专业。紧密对接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需求,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停办了5个专业、新增了4个专业。推进中本一体化人才培养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了航海学校船舶驾驶专业学生顺利升学的制度保障和考试规程。目前全市中职学校涉海洋经济类专业在校生接近一半,绝大部分毕业生直接服务舟山地方经济,职业教育对新区主导产业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3.2 质量保证。积极申报2020年度省“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根据相关申报工作的典型经验和今年的项目特性,我市早在年初就启动该项工作,市教育局多次深入基层调研指导,全面掌握、统筹工作进度,并邀请专家对口指导,最终成功入围11个项目,申报成功率达100%。高质量做好已有项目的建设工作,根据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公示的2020省中职“三名工程”建设项目终期验收结果,我市9个建设项目高质量完成建设任务,顺利通过终期验收,其中验收获优秀等级5个、良好3个,优秀率达55.6%,优良率达88.9%,取得近三年最好成绩。今年,我市4所中职学校全部入选省“双高”建设单位,入选项目分别是省中职高水平学校——舟山职业技术学校,省中职高水平专业——舟山旅游商贸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舟山航海学校船舶驾驶专业、岱山县职业技术学校化学工艺专业。在2020年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技能大赛学生技术技能类国赛项目中,我市参加了10个项目,共有8个项目获奖,其中“机器人技术应用”“工业分析检验”“酒店服务”等3个项目获得二等奖,“车身修理”“汽车机电维修”“焊接技术”“电子商务技能”“工程测量”等5个项目获得三等奖。
3.3 落实教师编制,教师培养培训情况。全市中职教育核定教师编制数为594人,实际到编532人。2020年,组织参加中职教师培训共5689人次,其中省级培训达283人次,人均培训学时91,培训情况较好。
四、校企合作
4.1 校企合作开展情况和效果。落实《舟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舟政办发〔2019〕85号),配套制订实施《关于加强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建设的通知》(舟教职成〔2020〕5 号),认定舟山长宏国际船舶修造有限公司、浙江鼎盛石化工程有限公司、海中洲国际大酒店、浙江炜驰集团、恒尊集团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为首批舟山市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教师企业实践基地),组织2020年舟山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论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措施丰富且有力。目前所有适合推行现代学徒制的学校和专业都已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现有省级试点专业6个,市级试点11个。制订出台《舟山市教育局关于开展中职校企合作共同体建设的通知》,以项目化为抓手,推进市级校企合作共同体建设,全市共有省级校企合作共同体5个,市级校企合作共同体7个。
4.2 学生实习情况。我市根据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精神,制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职学生实习管理工作的通知》(舟教职成﹝2017﹞2号),加强对中职学生实习工作的组织和管理。实习前,学校精心甄选企业,并会同实习单位共同制订实习计划,为学生购买保险等。2020年,除个别学生因病无法参加顶岗实习外,全市其他学生全部按照计划参加实习。实习生均与实习单位签订了实习协议,专业对口率约为85.9%。顶岗实习报酬平均月薪在2000元以上,未发现企业拖欠实习生劳动报酬的现象,实习“六不得”落实较到位。
4.3 集团化办学情况。全市共有职教集团3个,分别为舟山职业教育集团、普陀职业教育集团和岱山县职业教育集团,全市4个相关政府部门、3所高校、3所中职学校、2个行业协会和80多家知名企业成为集团成员,整合了舟山地区主要的职业教育资源和大型企业资源,共同打造兼具教学、培训、科研、技术和信息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战略联盟,努力为舟山新区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截至2020年,全市大中型企业参与职教比例达到81.35%。
五、社会贡献
5.1 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全市中职毕业生中直接就业人数为800人,去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的有651人,占直接就业学生数的81.4%;从事第二产业的为216人,占直接就业学生数的27%;从事第三产业的为584人,占73%;本地就业的有786人,占98.3%,涵盖了舟山市支柱产业。通过企业走访和电话问卷,用人单位对我市中职毕业生满意度达93%以上,较好地满足了本市经济发展的需求。
5.2 社会服务。积极组织开展面向渔农民、企业职工、外来民工、退役士兵、预备劳动力等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2020年,全市中职学校共开展社会人员技能培训人数达到42127人次,社会培训人数与全日制在校生人数比达6.4:1。
5.3 对口支援。根据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要求,我市中职学校继续与对口扶贫协作地区四川达州中职学校开展“2+1”合作办学模式,今年10月,达州万源职业高级中学20名和达州宣汉职业中专学校8名建档立卡学生,以“2+1”形式来舟山职业技术学校机电、汽修、计算机等专业学习,达州建档立卡学生来舟就读达到28名。舟山航海学校分别于5月和10月开展了舟山—达州“海员订单班”扶贫职业培训,培训学员45人。其中5月参加培训的27人均考取了海船基本安全合格证、值班机工适任证书等相关证书,所有学员已在舟山各航运企业见习,月均工资达到3000元以上,9月30日的浙江教育报报道了《舟山职教助力秦巴山区脱贫》。
5.4服务抗疫。充分吸取我市重点企业、行业意见,在疫情防控措施到位情况下,全力支持企业复工复产。根据疫情防控有关规定,及时制定疫情防控期间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要求,有序做好疫情期间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工作,组织近千名学生在150余家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有力服务企业复工复产。
六、政府履责
6.1 经费。2020年,公共财政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投入中职教育21732万元,与上一年大体相当。市本级中职学校生均日常公用经费达生均3350元,县属中职学校接近此水平。安排职业教育专项经费2000万元,主要用于市本级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质量提升、专业建设等方面。
6.2 政策措施。2020年11月,制订下发《关于加强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建设的通知》(舟教职成〔2020〕5 号),认定舟山长宏国际船舶修造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为首批舟山市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大力提升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水平,完善我市职业教育发展配套政策、措施。
七、特色创新
案例一:舟山航海学校打造“海员班”教育精准扶贫品牌,探索建立东西扶贫协作长效机制。舟山航海学校积极参与浙江—四川职业教育东西协作,依托“政府—企业—学校”三合力,将“海员培养”作为东西协作扶贫与舟山航运产业发展的共赢点,建立东西部劳务协作海员培养长效机制,助力贫困地区人民快速就业脱贫,同时充实浙江自贸试验区基础航运人才,服务舟山本地产业发展,为教育扶贫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合理路径,打造“海员班”教育扶贫品牌。2020年9月15日,舟山航海学校第二期舟山—达州“海员班”27名学员顺利结业,得益于浙江舟山、四川达州两地政府共同发起、企业大力支持的东西部劳务协作海员班,结业典礼上全部学员分别与舟山12家航运企业签订了实习协议。自2018年8月以来,舟山航海学校与四川峨边、达州联合开展海员职业技能培训的招生和培养工作,从早期的个位数培养规模到目前稳定的组班培训规模,从初期的校校合作试点到后期的校政企合力联动,从最初的面向西部贫困学子的“2+1”合作办学到后期的面向西部贫困劳动力的“技能提升+订单就业”模式,逐步打造形成“政府买单+企业订单+学校接单”的海员培养东西协作扶贫平台。两年来共培训四川学员52人,全部取得海船基本安全合格证,其中48人又考取了海船船员适任证书、44人考取值班机工适任证书、4人考取值班水手适任证书。根据2020年9月公布的船员工资行情参考中,一般无线航区值班水手、机工每月工资1300-1500美元,沿海航区值班水手、机工每月工资8600-9500人民币。第一期“海员班”宣汉籍学员曹木龙,现在舟山天润船务公司28号船上顶岗值班机工,月薪酬就有9000余元,真正实现“一人上岗全家脱贫”。
案例二:把分校办到企业,推动校企合作往深里走。岱山县职业技术学校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核心,大力打造船舶修造专业品牌,构建“实教、实训、实习”三实教育体系,从2007年起学校与常石集团合作开办了岱山县职业技术学校常石集团分校(位于企业所在地岱山县秀山岛),将学校办到企业边上,面向全国招生,特别是贫困地区,常石集团(舟山)造船有限公司每年投入200余万元用于学生的培养。在校学生的一切费用由企业提供,另外还提供企业奖学金,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任课教师由岱山职业技术学校派遣,同时企业定期派出企业管理人员、工程师为学生授课,学生在校二年,第三年进入企业开展技能训练及轮岗实训,实习期间发放生活补贴,毕业后全部进入企业工作,该合作项目持续了13年,为校企合作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岱山模式”。
案例三:深化职业教育“甬舟”合作。进一步推动宁波市中职(技工)学校技能大赛面向舟山师生开放,建立健全更加全面的技能竞赛合作机制。落实《甬舟职业教育教研训一体化合作协议》,已联合举办中职“三名工程”甬舟共建推进会等8场职成教教研活动。开展甬舟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舟山职业技术学校与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分别建立了“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合作项目,合作开展学前教育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首批招录的70名(学前30名、汽修40名)学生已进行分阶段合作培养。
八、学校党建工作情况
各中职学校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等,按照市委、市教育局党委的部署和要求,抓紧抓实党建工作,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党费收缴制度、党员学习制度、党员发展制度等,以规范的制度管理,促进提高党内生活质量,组织开展党支部“堡垒指数”和党员“先锋指数”考评工作。坚持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完善领导班子的议事和决策机制。各校规定动作扎实到位,特色工作也亮点纷呈。舟山航海学校建立健全学校内部治理制度,重整质量管理体系,制定修改重要制度7项。在广大党员干部的引领下,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努力推进“党建+”工作模式,疫情冲锋在前组建金塘卡口志愿服务队。舟山旅游商贸学校突出党建引领为核心,注重组织生活的政治性和庄重感,创新形式载体,组织支部党员开展建党99周年党建研学之旅、研讨交流、走访慰问、志愿服务等丰富多彩的“主题党日”活动12次。
九、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
2020年我市中等职业教育不少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绩,但也清醒地认识到,还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如下两方面。一是校企合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深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多停留在浅层次,企业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培养技能人才的主体作用和积极性没有明显改善,近几年虽然作了不少摸索,但仍然没有重大突破,校热企冷的局面没有根本性改变。二是“双师型”力量有待提高。舟山处于偏远海岛、交通末端,生活、交通等条件相较于隔壁宁波等城市竞争力不强,高端人才虹吸力处于劣势,中职学校存在高层次“双师型”专业教师引进难、培养难、易流失等问题,专业带头人和职教领军人才相对缺少。下一步,我市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等要求,认真做好组织落实实施工作。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抓实干,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坚持“双轮驱动”,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二是激发办学主体活力,提升“双高”建设质量,建设德技双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学生升学、就业、创新、创业能力。三是加快研究制订《加快职业教育发展行动计划》(暂名),进一步增强我市职业教育主动适应新区产业发展,更好服务新区产业发展能力。